龙山百科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杨在葆 简历(杨在葆个人资料 简历)及资料详述

  人物简介

  1960年在影片《红日》中扮演的连长石东根角色,是杨在葆塑造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他以充满激情和朝气的演技,鲜明地刻画了这个农民出生的指挥员形象,战场上的英勇无谓和生活中的散漫骄气。其中醉酒纵马一场戏,更是把石东根打胜仗之后的得意忘形神态,表演得酣畅淋漓,活灵活现。

  1965年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9年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始终追求真理、不屈从于恶势力的罗霄将军形象。他以深沉,粗犷而又不失细腻的表演塑造了这一银幕硬汉形象,把一个由小奴隶、护国军士兵、国民党团长到红军将领的性格成长过程,不露痕迹地刻画出来,使这个淳朴、正直、刚毅、戎马一生的铮铮铁汉,鲜明地屹立于银幕之上。

  八十年代初,他在《血,总是热的》中饰演厂长罗心刚——一个改革者。杨在葆再一次发挥自身优势,依据人物心理性格及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把人物那种大刀阔斧,处乱不惊的气度表现得恰到好处,受到专家以及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为当时的银幕留下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形象,并获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同一时期,他还主演了影片《原野》,塑造了集正气、流气和匪气于一身,粗野刚烈、勇于反叛的人物仇虎;并自导自演了影片《代理市长》,很好地表现了市长为民请命、敢冒天条的精神,再获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这些影片标志着杨在葆在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中国男演员中最具势力与魅力的一个。

  杨在葆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

  生平

  1958年,杨在葆首部是在谢晋导演的《大风浪里的小故事》扮演秦兆龙,而他的大银幕第一部主演的作品是1960年出品的影片《红日》,凭借连长石东根这个角色为内地观众所熟知。1965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由于当时历史时期,他有将尽十年没有拍戏。直到1979年《从奴隶到将军》里塑造的将领罗霄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佳作不断,其中《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让杨在葆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百花奖影帝的演员,前作还为他带来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荣誉,而《代理市长》则是他临危受命接棒因病退组的导演的首个导演作品。八十年代末逐步淡出影坛

  人生经历

  1960年在影片《红日》中扮演的连长石东根角色,是杨在葆塑造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他以充满激情和朝气的演技,鲜明地刻画了这个农民出生的指挥员形象,战场上的英勇无谓和生活中的散漫骄气。

  1965年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9年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始终追求真理、不屈从于恶势力的罗霄将军形象。他以深沉、粗犷而又不失细腻的表演塑造了这一银幕硬汉形象,把一个由小奴隶、护国军士兵、国民党团长到红军将领的性格成长过程,不露痕迹地刻画出来,使这个淳朴、正直、刚毅、戎马一生的铮铮铁汉,鲜明地屹立于银幕之上。

  八十年代初,他在《血,总是热的》中饰演厂长罗心刚——一个改革者。杨在葆再一次发挥自身优势,依据人物心理性格及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把人物那种大刀阔斧、处乱不惊的气度表现得恰到好处,受到专家以及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为当时的银幕留下了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形象,并获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同一时期,他还主演了影片《原野》,塑造了集正气、流气和匪气于一身,粗野刚烈、勇于反叛的人物仇虎;并自导自演了影片《代理市长》,很好地表现了市长为民请命、敢冒天条的精神,荣获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杨在葆告别家乡的热土,背负着母亲忧郁的目光,向着人生和艺术的新阶段精进不懈

  1935年6月25日,宿城书苑巷一户杨姓殷实人家喜添贵子,取名在葆。葆,宝也;葆,藏也;葆,茂盛也。父母在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那个年代,宿城还没有被日本人占领,书苑巷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可是好景不长,杨在葆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留下母亲和他的两个姐姐艰难度日。在杨在葆的记忆中,母亲在人前从来没有流过泪,遇到过不去的大事时,她也不流泪,只有当事情处理完,困难过去了,她才会背着人流一会儿眼泪,擦干眼泪依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童年杨在葆比同龄人更早更深地理解了什么是坚强。望着家里墙壁上贴着的杨家将、岳母刺字、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等年画,杨在葆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盼望着自己早日能够顶门立户。日本人来了,远在顺河乡下的田地也顾不上打理了,日子就更艰难了。然而,宿州殷实人家有一个好传统,这就是重视教育。杨在葆的家庭同样如此。无论日子多么拮据,杨在葆还是走进了当时宿城最好的小学读书。

  1947年,蒋介石60大寿的时候,规定全国的县城各取一街一小学,命名为中正街和中正小学。杨在葆就读的小学,从此叫做中正小学(现在的宿州一小)。杨在葆每天从书苑巷往南走200来米,越过中正街(今为胜利路)就到了学校。先生每有褒奖,母亲只当不知道,并不鼓励,她的身教胜过言教。1952年夏,杨在葆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宿城一中。当时的宿城一中与杨在葆的家隔着一条书苑巷。可以说,杨在葆所受的教育就以现在的眼光和条件来看,也是最好的教育。在受教育方面,杨在葆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杨在葆眼前的宿城一中完全不同于他的小学了,这里有学生会,学生会由全体学生投票产生,每个班都有助选团。在他们那个时候的一二三年级的同学竞选中,俞斌元当选学生会主席,杨在葆当选文体部长,冯维韬当选学生部长。作为文体部长又有表演天赋的杨在葆不安分了,他找到了俞斌元同学,“前方抗美援朝,咱们在后方起码要演个戏来支援前线。”“好啊!”俞斌元爽快地答应了,不过他有个条件,“我要演志愿军,你个子高,鼻子挺,你演美国大兵吧”,杨在葆说“管!”于是两人坐下来很快编好了“剧本”,接着就是两天的紧张排练。

  那天的演出好像是在学校操场上,音响是一只大鼓,只要志愿军战士的手榴弹扔出,瞅准时机,司鼓就要敲响大鼓,以示手榴弹爆炸。俞斌元在演出时失手,撂出的手榴弹砸到了杨在葆的鼻子上,当即血流如注。若干年后,两位老同学见面时,俞斌元首先端详杨在葆的鼻子,他要看看那个疤痕,“这可是同学情谊的伤疤啊”,诙谐中有歉意,歉意里寓深情。

  这个小小的波折,没有挫伤杨在葆组织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更没有削减他的表演热情。接着他们排练了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校长孔子寿先生扮演该剧中的教授。因为该剧排练非常成功,一中学生会便组织公演。在当时宿城最大的小广场剧场(即后来的东方红电影院),《民主青年进行曲》面向市民公开演出,轰动宿城,师生同台演出,更是传颂一时。杨在葆参与表演和组织的演出还有《保尔·柯察金》、《牧羊姑娘》、《方珍珠》、《龙须沟》、《群英会》等,在《人往高处走》一剧中,他和同学牛乾元、邱元英、夏启英等同台演出,这个时候,他和夏启英的爱情尚未萌芽,而十年后他们成为相濡以沫的夫妻。

  据杨在葆的学弟武广汉回忆,杨在葆当时有两大特长一大作用:会演戏。作为学生会的文体部长,他有责任也有能力组织演出,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宿城一中戏剧研究小组,亲任组长。能运动。杨在葆是地区学篮队队员,在当时能和这个队抗衡的只有解放军前进队。那时初中组跳高冠军是周维栋,而高中组的跳高冠军就是杨在葆。榜样作用。1955年杨在葆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后,着实起了榜样示范作用,宿城一中连续几年每年有一名学生考取上戏。紧随其后的是1956年的夏启英、1957年的刘德先、1958年的李自水、1959年的周克兰。

  1955年,杨在葆告别家乡的热土,背负着母亲忧郁的目光,向着人生和艺术的新阶段勇猛精进。

  ◆杨在葆认定的事,就一定坚持到底

  在1984年的金鸡、百花奖评选中,现实题材的电影大获全胜,杨在葆获得第四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被千万观众封为“影帝”。

  从颁奖晚会上走下来的杨在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说:“我有自知之明,演员的辉煌是集体的功劳,是因为有无数幕后英雄使劲往演员脸上贴金,所以演员才那么亮!演员是鱼,观众是水,没有水鱼早死了。”他同样记起了母亲30年前的目光。好像这一年的杨在葆获得的辉煌还不足以表达观众对他的喜爱,1986年更添了浓浓的一笔,因为他在《代理市长》中成功塑造了萧子云的形象,获得了亿万观众的支持,获第九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当时的观众喜爱杨在葆到了什么程度呢?2006年杨在葆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时,一位女老师讲述的亦庄亦谐的故事做了最好的表达。她说她从少女时代就对银幕上的罗霄将军崇拜不已,并且暗下决心要嫁给杨在葆这样的男子汉。囿于那个年代的条件,无论是“粉丝”还是“玉米”,只能望偶像而兴叹。她悄悄把1983年8月号的《大众电影》杂志精心保存下来,因为她觉得那期封面上的杨在葆最好看,所以珍藏至今。

  《代理市长》拍摄完成后,当时文化部负责人看了影片说“杨在葆是个演员,还导了部好电影。”《代理市长》很快获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公映,还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放映,来自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长看完电影后全体起立鼓掌。但是个别负责人却有不同意见,认为这部电影有反气,尤其是“宁犯天条,不触众怒”的台词一定要改,杨在葆坚决不肯改。

  无奈之下,杨在葆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 耀邦同志写了一封信:耀邦同志:我拍成电影《代理市长》之后,有领导同志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不懂人情世故,特给您写信,请抽空帮助指导。写完信,他借了一辆自行车直奔中南海送信,在耀邦同志的秘书张耀光的帮助下,信终于转到了总书记手里。胡 耀邦同志批示:转启立、厚泽、穆之同志: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

  胡 耀邦的批示一经传达,《代理市长》的上映一路绿灯!杨在葆认定的事,就一定坚持到底。

  ◆他取出珍藏的妻子的一缕头发,郑重地放进了妻子的骨灰盒里

  就在他金鸡百花折桂后,他还悄悄地做了另外一件事,他取出珍藏的妻子的一缕头发,郑重地放进了妻子的骨灰盒里。这缕头发是他帮病重的妻子梳头时飘落下来的,他收集并保留了下来。杨在葆的夫人夏启英是他的高中、大学同学,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他们感情笃厚,互敬互助。在杨在葆紧张的拍戏过程中,夏启英帮他对台词,讨论人物的细节处理等,是好演员也是贤内助。

  1971年,杨在葆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关押了整整4年3个月14天。初冬时节,雨雪自天而降,杨在葆穿着短裤短衫在雨里运土。面对裹在厚厚棉衣里的那些看守,杨在葆感到了自己的肌肉所凝聚的力量。只是,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他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唯一的请求——离婚。“我不知要坐多少年牢,她还年轻,不能拖累她”。

  其实,在杨在葆被抓的当天,夏启英这位弱小的女人就从街上购买了李玉和带着镣铐的剧照,并且贴在了床前,直到4年后杨在葆无罪释放回家。有一年,上海的冬天特别阴冷,不会做针线活的夏启英,硬是一针一线给杨在葆纳鞋底做了一双布鞋,做了一件棉坎肩。一年后,杨在葆无意间才从棉坎肩里发现一个写有字的布条:“想想肖季野和奶奶的对话,望坚强保重,乐观,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多同志都关心你,事情可能是复杂的,总之相信党,既来之则安之,勿念。”在那样的特殊年代,在那样的特殊环境,杨在葆该受到多大的安慰啊!其实,狱中的杨在葆不知道,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夫人夏启英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肾病,走在街上就可能晕倒。

  无罪释放后的杨在葆,焕发了艺术创作的青春,他想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他密切关注着共和国的巨大变化,他投入到了火热的改革开放的生活激流中。在那个解放思想的年代,杨在葆如火山喷发,任何力量也压抑不住他的创造活力。他连续主演了《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大刀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代理市长》、《双雄会》等轰动一时的影片。

  在拍摄《血,总是热的》期间,久病缠身的妻子因为尿毒症住院,只要有一点空,杨在葆就会在医院为生病的妻子梳头发……

  妻子去世后,杨在葆在七尺白布上挥毫写下了一幅挽联:一生清白无媚俗,遇难时节有傲骨。他继承了母亲的坚强,和母亲一样,他不是在人前流泪的人,他不会把自己的悲伤蔓延开来。他精心赡养岳母,拒绝感情。即便是现在的妻子,八一厂演员陈丽明最初向他表白爱情的时候,他也是拒绝的,后来还是表演艺术让他们喜结良缘。婚后一段时间,杨在葆的家中挂着前妻的遗像,而且,夫妇尽心赡养着杨在葆的前岳母。比杨在葆小22岁的陈丽明说: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嫁给了杨在葆。这句颇有分量的话,让我们不难体会杨在葆的侠骨柔肠。

  谁能想到,1996年,命运再一次把灾难降临到杨在葆身上——他唯一的儿子病了!尿毒症!骨肉亲情,让这个有泪不轻弹的汉子哭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儿子患了重病,人生重大的悲情为什么都集中到了杨在葆身上?但杨在葆不是沉溺于痛苦和悲哀中的男人,他是经历过沧海的男人。他说:“就算有了这种遭遇,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既然是人生,就都是活着该受的。”

  ◆杨在葆的家乡观念,杨在葆的硬汉亲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

  杨在葆的坚强和硬汉性格,最早得益于母亲的身教。想忠孝两全的杨在葆,在大学毕业后的1959年,就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而杨在葆直到1976年才第一次穿上毛线衣、第一次戴上手表。“娘,儿子没本事让你过富裕的生活,我只能用心来疼你。”杨在葆对母亲如是说。

  一个男人能够孝顺自己的母亲,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妻子;一个男人能够爱戴母亲爱护妻子,才能够爱朋友、爱国家、爱人民。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做不到爱,还奢谈什么呢?杨在葆岂止是用心来疼母亲?他同样用心疼妻子、疼亲戚、疼友人、疼同学、疼家乡……

  1987年初,杨在葆、京剧演员李炳淑,以及艺坛名流李永德、王金声、朱明君等回到故乡宿州。杨在葆还专程回到童年生活过的顺河乡下,探亲访友。他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情地说:“在座的同志如能写出一个反映家乡巨变的好剧本,我愿和炳淑、金声等人联合起来参加演出,为家乡人民尽点孝心。”

  就在宿州市迎春联欢晚会举办前夕,杨在葆坚持亲自去请自己当年的老师。他还几经打听,亲自跑到街边一个修车铺,找到了当年的同学,他的篮球队队友,坚持要这个以修车为业的同学参加迎春晚会和同学聚会。

  只要是宿州家乡来人找他,无论他多么忙碌,总是放下手中要做的工作,热情接待。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还体现在他和朱茂德等同学拍摄的用家乡方言作为台词对白的电视剧《淮上人家》中。前不久,我们在电话里表达要采访他的愿望时,他当即表示欢迎,只是来京前要先说一声,好有个准备。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但是,杨在葆的家乡观念,杨在葆的硬汉亲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

  ◆杨在葆自嘲“我是商业大潮中的败将,但不是降将。”这个自嘲式的调侃,何尝不是他对心目中艺术的最大忠诚?

  杨在葆不愿意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角色,他深知自由的获得,必须懂得限制,要限制就必须舍得放弃,甘受清贫,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忠诚于自己追求的电影艺术,才能进入个人的和艺术的自由王国。从金戈铁马气如虹到挑灯看剑梦军营,从50岁到70岁,整整二十年,这位硬汉,这位英雄,为了心目中的艺术,再没有接演过一部电影。他说:“一个人对自己认准的事、认准的道理不能坚持、不敢表达,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同样他为了忠诚于自己的人生,守住做人的底线,他拒绝私分剩余经费,谁来说情都不行;他以罢演的实际行动抗议某剧组对国内和国外演员的不同待遇;他拒绝拍摄商业广告,尽管他比别人更需要钱;他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肖像权和形象;他拍摄《党小组长》,而且给党章一个大大的特写;他炒投资人;他给自己的剧本主人公起名赵汉青……忠诚做人和忠诚于理想的艺术,是如此水乳交融,不可区分。

  他自嘲“我是商业大潮中的败将,但不是降将。”这个自嘲式的调侃,何尝不是他对心目中艺术的最大忠诚?

  杨在葆说:“一个男人是不是具有男子汉气质不在于外形,而在于他的心理状态。男人生来就是堵枪眼的,要不怕死,勇于担当,一旦国家、民族、家庭出了什么事,他应该冲在最前面。”他还说:“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就像当年跟我母亲说的一样,我不是一个戏子,更不是一个逗乐儿的玩物,我从不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

  这些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正与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的话相吻合:

  有一种罕有的蒙受着恩典的幸福人生,人们被远大目标所吸引,他们从人生和世界收集自己作品的材料,回应着创造的召唤。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大多数人各演一个小角色,然后下台,而他们却过着复式的生活,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杨在葆,无论是从他的本体生命还是他的艺术生命来说,他都是家乡父老兄弟为之自豪的好儿男,是宿州人心目中的英雄。他追求的艺术理想因为他的有所弃而臻于自由境界;因为他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阳光而获得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或许有一天,观众在北京某个街头,或者在某一路公共汽车上、地铁里,有可能见到一位高高个子的74岁的老头,或许他就是杨在葆呢。

  2018年1月7日,出席薪火相传迎新春——2018年老艺术家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

  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年份片名角色备注1958年《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63年《红日》石东根1964年《白求恩大夫》1965年《这是我应该做的》《年轻的一代》1976年《江水滔滔》1978年《大刀记》1979年《从奴隶到将军》罗霄1981年《原野》仇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3年《血,总是热的》罗心刚1984年《双雄会》张献忠1985年《代理市长》萧子云1998年《昨日的承诺》

  电视作品

  1990年《台州王金满》

  2007年《卧薪尝胆》饰 吴王阖闾

  导演作品

  1985年《代理市长》导演

  1986年《党小组长》导演

  1982年《上海屋檐下》导演

  所获奖项

  1980年:因主演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获文化部1979年青年优秀创作奖。

  1984年:因电影《血,总是热的》中塑造了改革者罗心刚的形象,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6年:因电影《代理市长》中扮演市长萧子云,获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历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1960年代崔嵬(1962)张良(1963)1980年代李仁堂(1980)达式常(1981)王心刚(1982)严顺开(1983)杨在葆(1984)吕晓禾(1985)杨在葆(1986)姜文(1987)张艺谋(1988)姜文(1989)1990年代古月(1990)李雪健(1991)王铁成(1992)古月(1993)李保田(1994)李仁堂(1995)张国立(1996)高明(1997)葛优(1998)赵本山(1999)2000年代潘长江(2000)王庆祥(2001)葛优(2002)卢奇(2003)葛优(2004)吴军(2006)张涵予(2008)2010年代陈坤(2010)文章(2012) 《卧薪尝胆》人物 主要人物勾践(陈道明饰)夫差(胡军饰)西施(安以轩饰)雅鱼(左小青饰)其他人物范蠡(贾一平饰)伍子胥(王冰饰)伯丕(丁勇岱饰)灵姑浮(陈之辉饰)莫不邪(刘家良饰)公子友(薛皓文饰)郑旦(赵子惠饰)文 种(郑天庸饰)阖 闾(杨在葆饰)石 买(戈治均饰)允 常(马精武饰)扶 同(孙敏饰)王孙洛(赵胜胜饰)公孙雄(张承好饰)王子累(洪宇宙饰)诸稽郢(高田昊饰)岩 鹰(卢勇饰)棠 丽(石兰饰)黑 翼(于洋饰)季 菀(席与立饰)

  ◆活在了观众心里,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半个多世纪前,20岁“像个坦克兵”(招考老师语)似的杨在葆顺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上海戏剧学院),开始他的艺术之旅。离开安徽宿县家乡的时候,母亲仍在规劝这个杨家的小儿子:“孩子,你干嘛非要去当个戏子呢!咱当个医生、老师不好吗?”“娘,我不是当什么戏子,我是要当个演员,演员和老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播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艺术家。”母亲听不懂这些新词儿:“唉,还不都一样!”。走了很远,过了很久,家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始终感觉到母亲忧郁的目光,好像一直背在了他的背上。

  一个演员塑造的影像跨越了时空,不仅没有变得虚假和可笑,而且人物身上的精神气质一直在影响着观众。因此有人这样评价杨在葆:“以客观的艺术标准来看,与他同时期的演员大多只能算是个本色演员,而他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期少有的艺术家了。”1984年杨在葆同时荣获当年的百花奖和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从颁奖晚会回到宾馆,他想起了一直背在背上的母亲忧郁的目光,写下了自己最真实的心声:“一个演员最大的成功,就是赋予角色生命,如果我在银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活在了观众心里,那便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我可以说是一个败将,但绝不是降将

  他站在风里,红色条绒衬衫、牛仔裤,脚下是那种被称作“火箭头儿”似的皮鞋。他的笑很短暂,好像你一不小心就会把他惹怒了似的。他很高,魁梧,头发稀疏朝上立着。杨在葆,一个让观众过目不忘的男演员。从雄心万丈到寂寞无声,从50岁到70岁……整整20年,这个演员没有再演过一部电影。上世纪80年代末期,正当杨在葆全身心投身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雄心勃勃要“立大智大勇,前行前行”的时候,中国电影面临商业化冲击与艺术创造的阵痛,国产电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期。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他,如今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一个演员最大的悲哀是失去舞台。但直到今天,杨在葆还是一如既往地谢绝那些他认为缺乏生活基础的角色,谢绝商人重金请他做广告。他说: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文艺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市场大潮面前,我没有办法,但我同流却绝不合污。第一次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的时候,杨在葆穷得没有上台领奖的衣服,临时在北影厂边上的北太平庄地摊上花1元零5分钱买了一件黑色短袖T恤衫,就到济南领奖去了。

  不演戏,杨在葆当起了导演,在银幕上抒发自己的心声。当娱乐片、商业大片漫天飞舞时,他偏偏选择拍摄电影《党小组长》,还特意把党章拍了个大大的特写;在《昨日的承诺》中,他干脆给男主角起名为“赵汉青”,一腔“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淡泊与坚忍。他说:“也许我是电影市场中的败将,但我决不是降将。”

  ◆对故去的妻子一往情深

  1984年,获得百花金鸡双奖的杨在葆,悄悄地做了一件事。他取出珍藏的一缕头发,和两块奖牌缠绕在一起,郑重地放进了妻子夏启英的骨灰盒里,头发是他帮病重妻子梳头时飘落下来的,他小心地保留了好几年,没有人知道。妻子去世的第三天,导演在电话里不停地催促杨在葆,“救场如救火”,他二话没说,离家赶赴电影《双雄会》的外景地。

  刻画了众多英雄形象的杨在葆,认为英雄的品质就是责任感,是奉献精神。1971年,杨在葆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关押了整整4年。入狱的日子里,杨在葆只向狱警提出过一个请求———他能不能申请离婚?他说:我不知要坐多少年牢?她还年轻,不能拖累人家。

  可就在他被抓走的当天,这个瘦小的女人就跑到街角的新华书店买了一大张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戴着镣铐的剧照,贴在了床前,一直到4年后丈夫被无罪释放回家。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和母亲的夏启英,得了肾病,而且越来越严重,走在街上就可能晕倒。但这些杨在葆一点都不知道。有一年,上海的冬天特别阴冷,不会做针线活儿的妻子,硬是一针一线给杨在葆纳了一双鞋,做了一件衣服,寄到了监狱。妻子去世的时候,杨在葆在七尺白布上挥墨写下一副挽联:一生清白无媚俗,遇难时节有傲骨。

  个人动态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中国第一硬汉杨在葆

  总有些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也总有些东西会在岁月的积淀下显得历久弥新。

  总有些人会碾碎信念为求一瞬光鲜,然而,也总有另一些人会用生命去实现自己关于理想的承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58年,杨在葆接拍了他的第一部戏《疾风劲草》,导演是谢晋,当时的导演觉得他适合那个角色,还开玩笑说他真像“右派”,但试过镜头之后,他自己觉得不合适,没有其他人那么精神,怕演不好,还曾经拒绝过剧组的拍摄邀请,好在最后谢晋导演说服他出演了秦兆龙,从此开始了他的演绎生涯。

  可是,也许他自己都不曾想过,从那一天起“杨在葆”这个名字开始与“硬汉”这个名词形影相随了。

  无论是《血,总是热的》,还是《从奴隶到将军》,又或者是《年轻的一代》、《原野》、《代理市长》、《红日》等等,杨在葆几乎从来不曾改变过自己的戏路,一直在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硬汉形象。要么撼动人心,要么真实自然,要么积极向上,要么豪迈阳刚,总之,杨在葆固执地认定,一个男人要有责任心,要能够承受住压力,要有奉献精神,这就是硬汉,这就是男人!

  和好多演员愿意尝试不同形象、性格的角色不一样的是,杨在葆多年来一直坚持本色出演,“这是前提,你在观众面前来装相演戏谁跟你玩?没人跟你玩!”杨在葆接戏很少,原因就在于此,他不能理解的角色,他认为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他绝对不会接受。

  这种刚毅的性格,铸就了硬汉的铮铮铁骨,同时,也注定了他“艺术”“人生”的曲折,因为,他永远都不会屈服、不会改变,在他认定了某些信念之后。

  最近这十年里,杨在葆几乎没有再创作过新的作品。拍完了《代理市长》,他感觉到自己现在再拍就要拍现代戏了,要拍参与生活,要敢于生活,要挑战生活,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歌颂我们国家真善美,要揭露批判假恶丑,你不能拿着肉麻当有趣,不能拿着无赖当个性,不能拿着流氓地痞当英雄好汉,这种戏就不行!

  杨在葆还是想拍他心里的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尽管岁月对于已然垂暮的硬汉来讲似乎有些悲悯,但是,毕生的追寻却始终是他坚持的执着。

  老夫聊发少年狂

  杨在葆已经不年轻了,可身上那股正气却丝毫不减当年。因为听到广播里说,在公主坟大白天有一个女的被三个强盗来抢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救助,杨在葆特别难过,他觉得这个时代不是不再需要英雄了,恰恰相反,是太需要呼唤了,太需要呼唤正义,呼唤英雄了。“现在我岁数大了,大不了拼上性命,可是,人们总是要被唤醒的。”

  在《艺术人生》灯火辉煌的录制现场,当年的银屏硬汉,如今的耄耋老人几乎是在振臂呼唤,呼唤那种久违的精神。

  男儿到死心如铁

  杨在葆想拍《血,总是热的》的姊妹篇,想拍《代理市长》的姊妹篇,他还想演一个退休后的《代理市长》,为了这些理想他去办公司,可是,他却坚决不肯拍摄广告,“演了那么多戏,观众对你我有一定的信任,这是肯定,但是,你现在那些广告出得相当一部分是水分太大的,还有一个公司,打针打死人的,这是犯罪,当时谁去做的广告谁就是帮凶”!永远都不能对不起相信自己的观众,杨在葆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杨在葆知道,我们国家的机制就像一个庞大的机器,有些齿轮已经生锈了、咬死了,只能用我们的血液作润滑剂,他当然知道这样的想法已经不时髦了,但是,无论如何这个银屏硬汉始终相信“血总是热的”,所以,即便是“报国欲死无战场”,也还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被母亲培养出的硬汉

  我们都说一个男人在成长过程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偶像,可是,杨在葆这个观众心目中的硬汉,却并没有受到过来自父亲的熏染,甚至是呵护。自幼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杨在葆受到的最初关于“坚强”的教育是来自于他的母亲。

  杨在葆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就因为脑淤血去世,留下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姐艰难度日,即便如此,杨在葆的童年却并没有太多悲伤,坚强的母亲从小教育杨在葆的就是“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讲求忠、孝、节、义,做人要有骨气。

  这种记忆伴随杨在葆一生,也成就了杨在葆的硬汉性格。

  然而,再坚强的性格也换不回柴米油盐。1954年,杨在葆考取了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今为上海戏剧学院),对于杨在葆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艰难的家境让他的学费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为了这笔巨款,杨在葆的大姐把它所有的东西都买了,其中还有她出嫁时候最好的那件丝绸衣服……

  回忆起过往的那些岁月,杨在葆有太多的感谢和感激,硬汉并非无泪,只是刻骨铭心的柔肠往往被深深埋藏在情感最深处。

  正是那些感激,让杨在葆从来不觉得生活艰辛,当一个男人能在苦中感受到甜、乐和满足的时候,他一定对生活充满激情,杨在葆说自己,“总有一个奔头姚干点什么事情,是那样的一种思想。”男人不能吃白饭,这是责任,男人要给自己坚持的事业一个交待,这也是责任!

  快乐在工作中找寻

  1982年,杨在葆接拍电影《血,总是热的》,那个时候港台片刚刚进入大陆,观众就喜欢看搞笑打斗,工厂农村没有人要看,但是,看到剧本的时候,杨在葆即刻被其中一段对白吸引了,他觉得那样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要说的,所以,即便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人愿意看那样一部电影,杨在葆还是接下来《血,总是热的》。这就是杨在葆的选择,真性情,不做作。

  当然,也正是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角色让杨在葆一举夺得1984年的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也就是在这个百花奖的颁奖典礼上,杨在葆穿着短袖衬衫出现了,在其他人的西装映衬下,他那件价值一块零五分钱的衬衫显得非常扎眼。

  事实上,在那个时候,杨在葆的第一任夫人已经去世了,靠着北影厂每天两毛钱的补助,杨在葆要拉扯两个孩子,同时还要赡养岳母,生活的困难不言而喻,只是,多年后会想起那时的生活,杨在葆并不觉得多么苦涩,生活上没有任何奢求,因为快乐是在工作中享受的。

  爱妻,永远的思念

  杨在葆的第一人是妻子是与他青梅竹马长大的,在杨在葆因为“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入狱的四年三个月零`14天中,她给了杨在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1973年,当杨在葆还在狱中的时候,他的前夫人曾经借着探监的机会给杨在葆送过一个棉坎肩,穿过一年之后,杨在葆才发现里面有他夫人写给他的一个布条:“想想肖季野和奶奶的对话,望坚强保重。乐观,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多同志都关心你,事情可能是复杂的,总之相信党,既来之则安之,勿念。”在那个时候,来自家人送来的一个信息,让杨在葆有了起码的安慰。

  就是这样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妻子终于在抑郁、操劳的折磨下撒手离去。在拍摄《血,总是热的》期间,久病缠身的妻子因为尿毒症住院,一接到这个电话杨在葆“头都炸了”,那段时间,只要有时间,杨在葆就会在医院为生病的妻子梳头发,因为生病脱发很多,杨在葆将脱发都收集起来,妻子去世火化后,杨在葆细心地头发放在骨灰盒中。

  可是,硬汉总有他的选择,在杨在葆前夫人去世的第三天,他就为了救场去演戏了!作为一个演员,在需要救场的时候站出来,这个他的使命,作为一个男人,在那样的时候不把悲伤的情绪蔓延出去,也是他的使命!

  杨在葆从来没觉得自己刻意些什么,可是,他一直在塑造着一个男人的气节,一个硬汉的传奇。

  坦荡荡,垂泪英雄裹红巾

  曾一度,在前妻去世之后,杨在葆是拒绝感情的,即便是现在的妻子,最初向他表白的时候,他也是拒绝的,最后还是演戏,让他们结缘。

  面对自己现在的妻子,杨在葆心中酝酿最多的还是感激,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杨在葆的家中始终挂着他前妻的遗照,而且,到现在为止,杨在葆夫妇还在尽心地赡养着杨在葆的前岳母。

  铁血男儿也总还是会有他的柔情似水,只不过这些只有他身边那个与他甘苦与共的女人最能体会,如果不是这样,小杨在葆22岁的现任妻子也不会说出“我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嫁给了杨在葆”。

  然而就在这个新的家庭终于组建起来,马上就要开始幸福生活的时候,命运再一次把灾难降临到杨在葆的身上,惟一的儿子病了!尿毒症!这一年时1996年!

  在得知儿子的病情之后,杨在葆失踪了整整一下午,他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可是,骨肉亲情,没有孩子的人是不会理解那种牵筋动骨的痛的!杨在葆哭了!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人生三大悲情!好在儿子的性格和父亲一样坚强,因此并不希望父亲天天陪在身边。但是杨在葆时刻关注着儿子的病情。儿子的病情几次反复,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每当这时候,杨在葆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儿子身边,日夜陪护,直到儿子恢复。

  再坚强的男人也总会有软弱的时候,这时候会流泪,但不是在人前流泪,你会很痛苦,好在不会沉溺在这个痛苦中,会从这个生活当中挣脱出去,我非常相信要面对现实!我说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你每天都给自己画像,我特别有这个感触。这就是杨在葆!在他的自画像中酝酿着忠诚、善良和执着!

  沧海桑田中,人的老去总是无可奈何的,只是,在这其中,硬汉的衰老会格外让人觉得悲凉,然而,即便是当年的壮士如今只能在闲处尽享凄凉,还会在雨中以别样情怀掩映名花零落,总归是浮云一程梦,萍花顺凋零!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龙山百科网 » 杨在葆 简历(杨在葆个人资料 简历)及资料详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日

09/08

杨在葆 简历(杨在葆个人资料 简历)及资料详述

人物简介1960年在影片《红日》中扮演的连长石东根角色,是杨在葆塑造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他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