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百科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罗平安 简历(三国罗平安简介)及资料详述

  人物生平

  罗平安,1945年生于西安市,祖籍湖北黄陂。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专部,后师从方济众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中国画院艺术顾问、陕西省国家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于北京、台北、上海、西安、青岛、武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4次。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联展,被中国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陕西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罗平安是当代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早在八十年代就因其西北乡土画风和独特的水墨技巧而享誉画坛。他一反传统长安画派以墨为主的技法,大大强调了色彩的魅力和整体的色调,落墨极重,落彩也极重,骨法用笔,墨线短促力健,彩线紧劲密匝,相接相渗,”如织锦般画出了硬朗、坚实的物象质地,也画出了浓郁热烈的生命活力。”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撰文赞道,”曾经以苦涩、荒凉、贫瘠为特点的西北山水意境在的他笔下换成了温醇、绚丽、辉煌的山水华章。”

  艺术经历

  罗平安于20世纪七十年代师从长安画派,具体说师从于长安画派重要代表性画家方济众先生。从历史角度看,整个长安画派就是在时代中求变革的产物,并以生活与传统在当代 (即通过画家个性主体 )的融合、创造为宗旨。罗平安的老师方济众先生是个既具承前启后作用,又在绘画艺术中具有创新意义的画家。其绘画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将平凡的形象或景物绘于画中;二是绘画中笔墨语言的表现特征。这两个特点对罗平安都有艺术影响及脉胳联系。问题是所有这些影响和联系,到了罗平安那儿,便会产生出化学式的效应,从吸纳转化为散发,形成自己绘画变化展开的全方位扩展,并以此成就其绘画认识、观念、风格和道路。

  观罗平安八十年代后期的作品,画中已不存在传统山水的模式,而是将目光转入现实生

  活的形象,即以西部黄土地的形象表达展开,土地的平面扩展构成平置的画面,笔墨于此进行组合性构建。画面与笔墨随形象的变化对比而转换,形成形象及画面视觉节奏与结构的完整统一。在通过对自然形象的感受与表达过程中,他发现了自然与笔墨的相互关系、作用、意义,挖掘出具个性特征的笔墨造型语言结构模式,以此确立起绘画的个人风格面貌。(从这点看,他是个极具画面整合能力的画家。

  笔墨藉自然生发、变化,并随画家直觉感悟而形成画面新的笔墨语言结构及造型结构。自然形象通过笔墨语言的作用而成为语言模式化的造型形象。传统与生活、形象与笔墨、描写与表现,在作品中随之体现为一种睿智的平衡,一种艺术化和谐。这其中蕴涵着画家创造主体意识的显现,同时亦蕴涵着绘画新观念的萌芽。

  这便是罗平安当时在中国画界得到成功反响的真正原因,并具有影响和带动中国画创新潮流的先导性意义。他的成功引起了中国画界的一致注目和交口赞誉,老画家看到了新笔墨,新画家看到了新形式,生活派看到了新形象,各取所需。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罗平安的绘画作品在保持题材、画面稳定的基础上,凸现着笔墨的蜕变。笔墨一直是支撑中国画的基础原素,同样也是支撑罗平安绘画作品的基本原素,而这一原素在罗平安手里,从开放的依附自然视觉形象的描写与表现统一的形态方式,向着更具张力,相对封闭自足的,在表现过程中又可延展生长的符号特征大幅度倾斜。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他更有意识地缩减了水与墨的变化作用,凸显着笔作为造型符号的视觉表现作用,并以此承担着画面视觉造型的完整与张力。将笔墨简化,并彻底平面化、单纯化、符号化和表现化,使其更具视觉造型的凝聚感。在其画面上,凸显着笔的符号形成集群化和纯粹化的布阵,凸显着造型表现性关系,凸显着他的个性意志与意识的张扬。他剥离了人们所习惯的对笔墨认识的观念,同时剥离了几乎所有画家作画时对传统的参照心理。画面中自然似乎成为借口,笔的符号造型组合及表现成为视觉主体。这是一个较八十年代更本质化的突破性转换,它的意义在于创造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现代时态,并以此构建出新绘画模式。彻底打破了旧美学规范的认识模式,形成了现代绘画本质性的形式即内容的认识特征,这代表了他绘画风格的最终确立和成熟。

  2000年后他的作品在确立和成熟的基础上,再度进行调整性变化。如果说前期作品倾向于分解式而注重求变化的因素,在构建画面。那这一阶段作品则趋向通过形象的单纯化使画面更凝炼。在大尺幅上却几乎从单一的形象出发结构画面。人们的目光面对的是扑面而来的符号性笔阵,单纯中参差错落,自然形象只是依稀可辨,这是分解后求浑然的画面综合表现的状态,是他在画中探寻作为笔的符号表现和组合构建画面关系及所形成的各种视觉精神化可能。

  他的绘画作为艺术的过程及倾向在我看来,是面对传统与自然,从现实的探究出发,从探究中国画本体与自然对象的关系出发,通过画家精神化主体,去感悟、发现、挖掘自然客体与笔墨作为绘画语言的关系、作用、意义,并以此构建具有现代意味的个性化绘画图式及艺术模式。这一过程,画家的精神主体、意志、直觉、观念、情感及审美欲求,都融合在一起,都集中于个性化的精神物化的创造趋向上。

  如果说他与传统及长安画派的联系与继承,那是以脱离直接承袭而实现的。

  罗平安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意义在于他创造性地拓展出具有当代性的绘画模式。他是一位立足于当代笔墨语言创造及绘画构建的画家。 罗平安的绘画并未以深刻的社会形象或主题见长,亦未显示描写刻画的超群技艺,更未有左顾右盼地迎合心态,而是在做一个画家的分内事,那就是绘画的创造,因此我将其看作一位真正的当代画家。

  话又回到起始,世上本无画,什么是画?

  绘画作为艺术化实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通过画家在对存在的审美精神化感悟,而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亦是伴随画家的绘画实践而一步步呈现的过程。

  面对罗平安的画,人们只要摘下传统的眼镜,抛掉固有的常识和习惯,直接用眼睛去看、去感觉它自身的魅力就行了。

  艺术风格

  罗平安作品取景的视野落在极为平凡的乡村农舍和塬头坡地上,让人认识和感受辈辈相传的西北乡土历史。他用几乎密不透风的形象布满画幅,土地、乡村和庄稼历历在目,甚至如同被照相机镜头拉近的一块局部,细节化般裸呈在观众的眼前。这种强迫观者注视物象存在的做法以前很少有人画。

  在造型上,他用短促有力的墨线和紧劲密匝的彩线相渗相接的手法,如织锦般地画出了硬朗、坚实的物象质地,也画出了浓郁热烈的生命活力。曾经以苦涩、荒凉、贫瘠为特点的西北山水意境在他的笔下换成了温醇、绚丽、辉煌的山水华章。因此,罗平安的画展推出后,立刻成为全国画坛的议论热点,在他的影响下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画家,因此被称为“罗平安现象”。

  主要作品

  画作

  出版有《罗平安画集》。

  著作

  曾出版过《中国现代美术全集》;《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精选》;《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选》;《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百年100名画家》;《现代山水画库》 ;《现代山水画库(续编)》 ;《中国画新百家》;《中国现代水墨画》;《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新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图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自传》;英国《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等。

  主要画展 个展

  2008年 罗平安画展

  2008年 梦笔家山

  2005年 墨色田园

  2001年 罗平安画展

  2000年 罗平安2000新作展

  1999年 罗平安花卉新作展

  1998年 罗平安画展

  1998年 罗平安画展

  1994年 罗平安画展

  1992年 点的大千世界

  1991年 罗平安画展

  1988年 罗平安画展

  1986年 罗平安画展

  联展

  2011年 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2007年 墨缘100–中国宋庄第二届名家邀请展

  2006年 中国水墨文献展1976-2006

  2003年 开放的时代–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

  2003年 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3年 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展

  2001年 国际中国画年展

  2001年 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

  2001年 百年中国画展

  2001年 水墨本色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

  1998年 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

  1998年 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年展

  1997年 中国画11名家特别邀请展

  1997年 中国艺术大展·中国当代水墨画艺术展

  1994年 中国水墨画十家画展

  1993年 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

  1992年 中国水墨画七人展

  1992年 深圳国际水墨画展

  1988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

  1988年 北京国际水墨画展

  1987年 首届中国艺术节画展

  1987年 巴塞尔第18届国际艺术博览会

  1985年 陕西国画院作品展

  荣誉成就

  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

  四十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江苏省美术馆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作品参加第六、七、九届全国美展,《浑》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批评家提名展”,“水墨本色”提名展,一、二届“北京国际水墨画展”,“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百年中国画展”,“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展”,一、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受邀参加《开放的时代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大型馆庆学术展。

  1985年4月出访日本。

  1986由中国画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罗平安画展”。

  1988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罗平安画展”。

  1992年出访德国参加“中国水墨画七人展”。

  1994年参加新加坡“中国水墨画十家”画展。应邀在上海、湖北、山东、台湾、西安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全国专业美术邀请展。作品先后在日本、香港、瑞士、丹麦、冰岛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人物评价

  在竞相探求国画变革的中青年画家中,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有带有缺陷的成功者,有带有优胜因素的非成功者。从整体上看,把中国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罗平安是变革群中面貌最独特、个性最强烈的一个。他入手时走了一个捷径,随即很快摆脱了老师的影响。他现在的画,完全是他自己的,没有一点像别人,找不出一点出处。别人用十几年、几十年想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解决得了,他用短短几年时间解决了。仅此而论,足可见他的悟性和才力。对于平安的成就得失,自有理论家评定。我和平安十几年的交往,对他的了解可能比别人多一点。“扬长避短”,谈一点非理论问题。

  大凡受过现代正规美术教育的人,都有一点学习传统、临摹古人,面向生活,对景写生,然后才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属于自己的路子的过程。平安没有。有人看他不起,有人说他吃了亏。其实,他沾了便宜。他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画素描、色彩,学了些绘画基本功,后来在幻灯厂画点连环画之类的。文革期间,著名山水画家方济众先生被下放陕南老家,时而来西安开会、访友、散心。平安眼亮,殷诚接待,结为师生。方先生往往一个晚上在他家的小桌上一气呵成一、二十幅小品。那淳熟的笔墨功力,多变的构图和默写技巧,平凡而神妙的小景情趣,使平安大开眼界。由于他的灵性,没有经过摹古和写生,单刀直入,很快就学了一手很像老师的画法。后来,人们常说平安的“造景”能力强,大概正源于此。

  一九八一年陕西画院成立后不久,我和平安一起下乡。在禹门黄河岸边,他画了一幅对景写生,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结果画坏了。他觉得这样画画太苦,太受对象的限制他也没这个耐性。接着从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转游了一个月,也只勾了些速写。后来我们要四川和湘西游山玩水,倒也心旷神怡,乐哉乐哉。可是每当回忆这段生活时,平安津津乐道的却是我们钻在巫溪山城小镇的店铺里品尝地道川味的乐趣。他在小三峡勾了一些速写,而张家界风景区的奇山秀水,总也摆脱不了小盆景的联想,他几乎连画速写的兴趣也没有了。一九八二年深秋时节,我们跑到青海大草原,一路颠簸之苦,被洪荒大地连绵起伏的壮观景象冲刷殆尽。秋后草原,除了蓝天,整个大地统一在像驼毛、牛粪一般灰不溜秋的黄绿调子里,深沉而浑厚,恍惚到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在草地上打滚,在旷野里嚎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三年底,我们又一起壮游雁荡,武夷。每次爬山,平安总是在前边跑,博得了一个“飞毛腿”的雅号。他不屑于对游客赞叹的那些有名有姓的景观的欣赏。而是在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情趣。他不为全景式大场面的宏伟山势所激动,而喜欢在某些屹崂拐角里寻找局部小景的趣味。他虽然也勾了一些速写,但回来后仍然是“造”他的景,“造”他的境,是几乎从来不看速写本的。在全国跑了许多地方之后,他得出了结论:还是西北好,还是陕西好。

  一九八三年,陕西国画院举办了一次陕西风光画展。罗平安拿的十二幅作品,以其从生活感受中表现出的新意,清新灵活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笔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他首次出了风头。他的有些画,虽然也画有名有姓的实景,如《雁塔秋色》、《兴教寺》、《翠忆湖畔》等,但也是印象记忆和想象臆造参半,没有写生,不求真实。从画面上已流露出了个人面貌的端倪,但毕竟还有很多老师的影子。这次出风头没有使他得意忘形,他开始了新的探求。一九八三年秋,我和平安在临潼住了几天。他画了大约二三十幅咫尺小品。他想进一步和自然的写实感拉开距离,也想进一步摆脱老师的影响,形式符号的运用中明显增强了抽象因素。没想到老师看了后批评他“太抽象”、“没东西”,让他不要脱离现实感太早。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来一段时间,他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画了许多受到老师称赞的作品。但他内心是不安分的,在艺术上似乎和老师出现了“代沟”,背后仍然没有停止他急于突破的“野心”。一九八五年他从画院到美协当上了陕西分会的书记“官”。对一个想多画画、画好画的人来说,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何况他也不是一块当官的料,没有高兴多久,又给他平添了许多新的矛盾和苦恼。然而他却是一块画画的料,他开始潜下心来,在外人没有察觉的一段时间里,画了一批多半以路为题的画。他避开了陕西,到北京一炮打响,使他在首都又大出风头,也引起各地画界的注目,他的“野心”给他带来了第一次成功,这正是那种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野心”。有人不无调侃地说他是在画地皮。也有人说他画路,正是他探索艺术之路的心境反映。不管褒贬如何,他的画确实有了大变化,画画意境的独创性提高了,清新的画面情调,生动的笔墨趣味使人耳目一新,在刻意求新的潮流中走在了众多探索者的前边。

  一九八六年冬,他参加了陕北榆林地区扶贫队的工作。他内心原来是不想去的。一个画画的,他能扶什么贫,他想关起门来画画,但是派了他,他不得不去。可是没想到一去半年多,却“因祸而得福”,成为他艺术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点。作为这次陕北扶贫给他带来始料未及的直接收获是第二次进京画展。这次画展的成果已有不少评论。我只是想说他在榆林的收获是偶然中之必然,榆林一带丘陵起伏,沙漠纵横。空心的老柳树被黄沙掩埋过腰,矮小的沙蒿直挺挺地在大风中摇曳,平顶土屋歪歪扭扭地座落在沙脊背后。在平淡中显出神秘,荒僻中显出悲壮,贫瘠中见倔强,生疏中见新奇。给平安的创作欲带来强烈的震撼和诱惑,并与他当时复杂的心境相合拍。他在那土屋里和憨厚的老乡胡说乱谝,带着一帮爱画画的小伙子在沙堆中胡跑乱窜。忍受着饥渴劳累之苦,也体味着手扒大块羊肉喝烧酒的野性生活。他依然不在现场画画,他只是看,只是体味,把握那自然地貌的特征,领略那贫穷荒野中人们世代相传的苦涩历史给他心灵的撞击,理论家说他发现了属于他自己的感受点,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他自己说他发生了艺术观念和表现上的“根变”。确实,他完成了艺术上的突破。试想,如果当时不是去榆林,而是去诸如九寨沟那样虽贫穷却秀丽的地方,那恐怕又是另一种结果。所以说这里就有偶然,但同时又有其必然。因为他在去榆林之前已有了多方面条件的准备,尽管这也许是他并不自觉的。他拥有高于一般画家的“造景”能力(这是他才力和对中国画传统意象造型精神的领悟),他不爱画很多人喜欢表现的名山大川和秀丽景色,而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神奇,这是其艺术追求之一。他不安于比较写实的手法而刻意寻求比较抽象的形式因素是其二。他从已往较浮躁的个性中沉下心来变得比较甘于寂寞是其三。甚至他原本不想去又不得不去而在心中憋了一口气也是其中因素等等。半年之后,那里并没有因为他去而一下子摆脱贫穷,他自己倒很快变成艺术创造上的“富翁”。

  第三次进京画展又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是因为相隔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国画界褒贬不一,而褒大于贬。平安心是明白,他站住脚了,因而对人们褒贬显得冷静而宽宏。他对理论家是尊重的,因为能给画家带来有条理的总结和理性的启迪。但有时也不服气,因为理论家通过批评,建构理论家的理论,对画家有时也难免有隔靴之虞。悟道也好,根变也好,都以他个人的秉赋和才力为前提。平安有才气。他是非“学者化”的。他不是“苦学派”,是“苦画派”。他不是“理性化”,而是“感性化”。平安并没有学贯中西、道通古今,没有下过熟读五年书的功夫。他高兴时看看小说以消遣,却很少钻研经典论著。他可以每天从天亮爬起来十几个小时站在岸边体验作画过程中心境的愉悦和超脱,并以此冲刷着他的皮肉之苦,但他没有悉心研究和学习借鉴某家某派的习惯。他对那种热衷于通过绘画表现某种哲理观念的苦思冥想不感兴趣,而是“胸有成竹”,笔笔生发,笔随情转的直抒胸臆。画小画如此,画大画也如此。他画五张六尺纸并连的巨幅,不是把纸接好后面壁凝思,九朽一罢,而依旧是蚕食桑叶,游刃自如。第一张纸画完了,只在第二张纸的接纵处搭住笔,接着画第二张第三张。一幅大画完成后,在不大的画室里连他自己也是目无全画,只能从作画过程的回忆中想象画画的整体效果。他的画是用不知其然又不可扼制的冲动画出来的,是用不画到人困马乏不足以吐尽胸中傀儡的“傻”劲画出来的,甚至是用大包小包的胃舒平画出来的。他从荒凉贫瘠中画出了悲壮,画出了力度,画出了绚丽,画出了生命。这种“非理性”本身,又何尝不正包含着“感性化”的哲理。

  罗平安86年北京个人展初露了他的才情,半年的陕北生活,实现了他艺术观念上的“根变”。88年北京展览完成了艺术面貌上的突破。时隔三年后的湖北画展,是在突破的升华,是在88年展览中所确立的那些表现对象和艺术语言基本未变下的深化和提高。如果说88年画展在语言符号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特性的同时,还有些生硬的话,这次则更加成熟协调了,上次一些作品在色彩的大胆运用中还与墨线有些游离的话,这次色与墨则更加浑然一体了。上次在着意于平面构成而很多地方还显得单薄的话,现在则厚重得多,深沉得多,从而也内涵丰富得多了。86年之前探索是渐变,88年完成了突变,之后的升华又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渐变。这个阶段更艰苦,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毅力,其中甘苦,他是心领而神会了。

  近几年来,用平安的话说,他的作画机制是用“调整”来调整的。“调整”一词,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但究竟怎么调整,他好像也说不清。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多指向多功能的模糊概念。画了几天窟洞、土屋,有些烦了,改画树,是调整。画了几天“地皮”、土坎之类,腻味了,再画雪景,是调整,六尺纸竖着画几十幅,两张四尺接成方块画几十幅,累了,然后改画四尺对开的,也是调整。不同画面中色调的变化,繁与简的交替,粗与细的交替是调整。烦来了,上街转一圈,看看热闹,或是找相好的喝二两,醉上一场,也是调整。总之,他就是这样通过五花八门的“调整”来调节着他的心境,保持着新鲜的感觉和旺盛的创作精力。

  在实现了88年的突破之后,他的画法大体稳定,只是画起来更苦了。过去他画画很快,一张六尺也不过几个小时,一挥而就。现在慢了,一张画动辄数天。“痛痛快快地落墨,取形定势,然后耐着性子点色,加强画画效果。”浓淡交错,色墨掩映,明快处也要三遍五遍,沉重处则十遍八遍,层层叠加,直至灰濛濛,混混沌沌连成一片。铺在画案上往往不知其为何物,拉开距离则情趣横生。有人批评他的画看几幅就行了,看多了觉得都差不多。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但他不管。因为他不是在每一画的题材内容上反复推敲,或在每个构图上煞费苦心的经营。他是通过对某一画,某一个局部,甚或某一笔一点的效果有所体会时,再在这一点上重复实践,重复体会,在不厌其烦的重复微变中求得阶段性的衍变。他是用一种整体的类型化的反差而让人佩服。他是“拳击”,紧握拳头发力,而不是“弹钢琴”,张开手掌奏鸣,更不是撒开五指抓跳蚤。这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成功之处。

  平安的成功,除了他的个人秉赋和才力之外,他的近乎“傻”劲的毅力和精力也是惊人的。他原来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善于社交。他不长言辞,不善谈论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哲理之类而曾被一些人视为城府不深。近几年来他沉寂下来了,在“公开场合”不大露面了,经常“走动”的圈子也越缩越小。他摆脱了各种无端的干扰,置各种各样的谈论于不顾,辛辛苦苦,急急忙忙走他的路。这个变化可说是他的一个最大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他的画不是以“幅”计,而是以“捆”计,以“堆”计。今后怎么办?要不要增强一点“学者化”、“理性化”?要不要通过“少一点”,达到“精一点”?要不要接受一点人们来自各个角度的批评和忠告?这些都要看他怎么去“调整”。我是相信他的“调整”能力的。( 新浪网评)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龙山百科网 » 罗平安 简历(三国罗平安简介)及资料详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日

09/08

罗平安 简历(三国罗平安简介)及资料详述

人物生平罗平安,1945年生于西安市,祖籍湖北黄陂。19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