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百科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蒋新松 简历(蒋新松的故事)及资料详述

  个人资料

  蒋新松已故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男,自动化专家。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习研究员、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至今。他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在多种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为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及机器人技术工程化建立了基地;参加”863″计划的制订,自1987年初担任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至今,在组织实施高技术跟踪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他主持完成的鞍钢冷轧厂1200轧机准停控制、系统复合张力系统,自适应厚度控制系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SXJ-1号,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样机,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300米水深、有缆),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几十篇,主编《机器人学导论》。

  人物生平

  蒋新松,1931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一幢紧靠长江边的青砖房里。母亲生下他时,其家境贫寒。父亲蒋振庭在药铺当过学徒,在皮鞋店供过职,后来多数时间在外谋生挣钱养家。所以,蒋新松受母亲的培养、教育时间更长些。母亲陆素文出身书香之家,外祖父做过考官,可谓知书达理。蒋新松的名字就是母亲给起的。希望他从小像松树一样经得起风雨,长大成为栋梁之才。

  蒋新松刚刚出生时正值日本侵华,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四处颠簸的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1938年春,蒋新松姐弟5人随母亲从苏北又返回江阴,母亲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尽快读书,他进了城北小学,一所创建于道光年间,有悠久历史的学堂。一入学校,蒋新松如鱼得水,最爱学的是数学。勤奋刻苦,蒋新松在小学一直是拔尖的,三年级时经考试科科合格,直升五年级学习。10岁就小学毕业,考入当时县里最好的南菁中学。1946年冬,当蒋新松正读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时,因家庭经济困难,父亲让他停学去挣钱糊口。母亲虽极力反对,父亲还是把他送纱厂当学徒,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压在心头,直到1948年因工厂解雇工人,他才回家,在亲友支持下又重返南菁中学,以优异成绩读完高中,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大学一年级刚读完,蒋新松被学校选中参加华东地区留苏预备生统考录取。他到北京留苏预备部刻苦学习准备。然而,1953 年的一次全面体检发现他患了肺结核,痛失良机,6月决定让他回原校学习。沉重的打击虽然让他一时感到不知所措。这时他得到了母亲的及时教诲和鼓舞,慢慢地他又恢复了自己对人生远大理想的追求,全身心投入学校学习中。他尤其注重大学的实习课,在电机厂、济南机床厂的毕业设计“多刀自动车床电器驱动系统”被评为“优”,1956年夏末拿到工企专业毕业证书,走上了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奉献的人生旅途。

  大学毕业后,蒋新松就如愿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自动化所屠善澄领导下的小组负责数字计算机存储器研究。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被下放农村劳动。但他没有放弃学习、研究和将来为国家效力及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天津东亚毛纺厂、石景山钢铁厂、兰州炼油厂等多项工业自动化工程中显露头角,做出过贡献。1965年他被调到沈阳自动化所的前身,当时的东北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利用靠边站的十年时间在鞍钢工业自动化现场做出了突出成就。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他就被指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规划会,作为自动化学科规划主要执笔者。

  1980年开始,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走上领导岗位,使他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在开拓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和产业化建设,在领导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自动化领域工作,在领导沈阳自动化所取得重大成就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逐步成为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专家。蒋新松主编撰写了《机器人学导论》专著和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创办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刊物《信息与控制》和《机器人》杂志,并担任主编。由于他对中国自动化技术跻身世界行列做出了重大成就和杰出贡献,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工程院首批颁发的“中国工程科技奖”等奖励。蒋新松先后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器人协会、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生产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科学研究及担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领导职务期间,蒋新松充分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卓越的组织才干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战略科学家的个人魅力和富于创新、攻必克战必果的精神。由于他对事业孜孜以求,疏于自己健康,于1997年3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沈阳逝世。他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国家科委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共中国工程院党组联合做出《关于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的决定》。

  主要成就

  一、提出、组织并直接负责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及产品系列化工作。1979年经他提议,”智能机器在海洋中应用”被列入国家”六五”重大科技项目,他任该项目总设计师,制订总体方案,并负责部分航控系统的具体设计与装调,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海人一号”样机,1985年12月首次试航成功,并深潜199米,能灵活自如地抓取海底指定物,技术达到了当时同类型产品的世界水平,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七五”期间,任机器人产品开发课题总负责人,提出了在自己技术基础上走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路线,与美国PERRY建立了技术转让及合作关系。研制出中型水下机器人RECON-IV,迄今已生产6台,3台销往国外,3台在南海平台服役,第一台服役长达7年。该课题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期间,开发了深潜100米及300米两种轻型水下机器人,已列装部队。主持水下机器人”探索者一号”的研制,1994年在南海试验成功,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俄罗斯合作,研制深潜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CR-01,指导并参加了总体初步设计,提出了完整的动力学分析及各种情况下航行探制,1995年8月完成了太平洋深海试验,取得了海底清晰照片,为建立我国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负责组织研制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持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总体和控制算法设计,提出了基于微分分析器原理的轨迹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该成果获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导并参加了”七五”攻关工业机器人的心脏-控制器的任务,提出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化动态联合公司方式,着手筹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开拓了一批国内市场。领导了装配型动态跟踪移动机器人系统,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核电站检查维修机器人等研制工作,为我国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作出了贡献。

  三、创建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1983年经他建议,”机器人示范工程”被列为”七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他被聘为机器人示范工程总经理,直接领导并参加了可行性论证、总体设计与实施,仅用了两年多就建成了11个实验室,一个例行实验室,一个计算中心和一个样机工厂,并投入运行,为该中心先后完成科研课题76项并成为我国机器人开发工程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作出贡献。

  四、参加制订”863″计划,担任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在组织实施高技术跟踪作出显著成绩。他与专家委员会一起提出了CIMS、智能机器人两个主题跟踪战略目标,制定了整套技术路线,技术措施及组织实施完成了两个主题主体的总体部署,确定了研究开发层次、目标、进度及实验室环境及工程环境建设,型号的立题、设计评审、实施及应用工厂选点等工作,建立完善三级管理体系。至1992年,分布于全国的14个开放实验室、两个工程中心已建成:3个型号五种机器人,已于1994年验收;第一批9个应用工厂中3个工厂作为突破口,已于1994年验收,其余的将于年内验收;还完成了一批有国际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自动化领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成果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这一切和蒋新松研究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CIMS主题在以蒋新松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进展顺利,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蒋新松提出CIMS必须推向应用,对中国工厂自动化起到牵引导向作用,搞出结合我国国情有特色的CIMS技术,为增加我国工业的竞争力而努力。他亲自领导并参与全国选点,参加了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评审,并在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阶段,给予具体技术和方向上的把关及指导。CIMS实验工程及北京一机床厂先后荣获1994年度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工厂自动化大学领先奖及1995年度应用工厂领先奖。CIMS比原计划提前八年进入工厂,向全国推广。

  基本介绍

  他在领导CIMS中,最可贵的是每一个阶段,结合国外发展方向及自身的实践,能不断提出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起到了高层次的战略指导作用。他还提出将CIMS方法扩展用于连续生产过程(CIPS),并建议为”八五”攻关项目,得到了国家计委批准作为自动化总体技术立项,进展顺利,已立为”九五”重点推广项目。蒋新松研究员不但是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对新兴的CIMS技术造诣深,而且能博采众长,不断提出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且亲自实践,指导整个自动化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开发,迎头赶上。他带领自动化领域这支队伍使CIMS从一无所有到今天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特种机器人也几乎是从空白发展到今天令人瞩目的水平。

  纪念蒋新松

  在向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和技术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着巨大的力量源泉。为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许许多多科技拓荒者前赴后继,他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新松同志正是这些科技拓荒者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蒋新松同志1931年生于江苏江阴,他的童年是在日寇占领、民不聊生的年代度过的,国家的落后挨打激发蒋新松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1956年蒋新松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但是,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62年。1965年10月他从北京调到沈阳自动化所工作,十年动乱又使得他难有作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科学的春天来临,蒋新松才真正得以施展才华,并逐步展示出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风采。

  他把目光紧紧盯在世界科技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上,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国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要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上率先突破。1977年他参加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并主持起草自动化学科发展规划,提出将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图像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理解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四项内容作为自动化学科发展方向,并据理力争,把开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列入该规划之中。1980年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主持制定了研究所1981-1990年十年发展规划,确定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信息系统与控制工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为研究所主攻方向,并争取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形成本所特色。在蒋新松担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始终坚持确定的研究所发展壮大的战略目标并而为之奋斗。他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坚持以“不断提高沈阳自动化所存在的社会价值,迅速增强经济实力”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坚持集中管理模式,提出并积极推进研究所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使沈阳自动化所从中国科学院一个不出名的小所,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从事战略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研究所,在智能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战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蒋新松的领导和规划下,沈阳自动化所率先在国内开展机器人学研究。1982年他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1985年他领导研制的“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海试成功。而后以RECON—IV为起点相继开发出我国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1986年在沈阳自动化所开工建设。在国家863计划实施后,蒋新松被聘任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他从国际发展前沿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思考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确定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智能机器人作为863自动化领域的两个前沿主攻方向。特别是他领导推动开展CIMS研究和应用,更显示出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他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要把CIMS的发展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863 计划”研究发展的技术能为国有企业改变竞争态势提供技术手段,从而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他领导了潜深1000米的“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和潜深6000米的“CR—01”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CR-01”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和1997年两次在南太平洋海域实验获得成功,从而把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推向世界最高水平,跻身于世界机器人研究强国之列。这一时期,在沈阳自动化所他还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组织人力物力,大胆投入,以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带动技术成熟和产品开发,为我所以后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60岁以后,仍然保持着年轻时那种不断创新的热情,他通过调研敏锐地感觉到国际工业自动化技术新发展方向,组织所内队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蒋新松把自己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都无私奉献于我国科技事业,自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7年3月30日蒋新松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中组部、中宣部、国家科委党组、中科院党组、工程院党组联合作出决定,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蒋新松对我国自动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源自于他对祖国的热爱,源自于他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他说过: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敬业爱国造就了这位战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为追求真理而勇于开拓、创新奋进的求实精神,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忘我工作的作风。蒋新松同志曾经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这就是他无比豪迈的人生誓言。在匆匆走过了66载春秋之后,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机器人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研究领域所做的不懈探索,更为我们留下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为了沈阳自动化所的腾飞壮大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沈阳自动化所在蒋新松所长开创事业的基础上,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水下机器人研究开发在取得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海底移动式作业机器人、北极ARV、大深度ROV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工业自动化技术研究取得了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开发成果,参与研究制定的EPA总线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光电信息处理研究开发与应用取得新突破;研究所“开发西区、建设东区、挺进浑南”的园区建设战略已经实现,成果转化与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欣欣向荣,“新松公司”——以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以他所开创的机器人事业为发展己任的公司,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于2009年10月在创新板首批上市,成为中国科学院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如今,在蒋新松不断追求、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舞下,新一代年青人在茁壮成长,挑起了开创自动化领域前沿、创建战略高技术国立科研机构的重任,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登攀。

  主要论著

  1 蒋新松、刘海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考察报告(一).国外自动化,1980,2(5).

  2 蒋新松、陈玉、谈大龙等.意大利的人工智能研究.国外自动化,1983,5(6).

  3 蒋新松.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研究.机器人,1987,1(1).

  4 蒋新松.第三届高级机器人国际会议及法国机器人研究、开发的评价.机器人.1988,2(4).

  5 IEEE国际机器人学与自动化会议,亚特兰大,美国,1993年5月2-6日.

  6 蒋新松.工业自动化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12):26-32.

  7 蒋新松.信心时代的自动化技术。(世纪之交与高技术专家对话,朱丽兰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8 蒋新松.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及可靠选择的对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7,(2).

  9 蒋新松,敏捷制造企业.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新华出版社,1997,3.

  10 蒋新松.人工智能及智能控制系统概述.自动化学报,1981,7(2).

  11 蒋新松,曲道奎.一种新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式.机器人,1987,9(3).

  12刘光军,蒋新松,赵长福.PUMA760切割作业力与位置混合控制,机器人,1988,10(2).

  13 安宏声,蒋新松.滑动控制理论在海洋机器人动态定位系统中的应用。机器人,1989,11(2).

  14 蒋新松.机器人及机器人学中的控制问题.机器人.1990,12(5).

  15蒋新松.智能科学与智能技术.信息与控制,1994,23(1).

  16 蒋新松,宋国宁,刘宝义.大型过程工业自动化全过程体系结构。信息与控制,1994,23(1).

  17宋国宁,蒋新松.连续生产过程CIMS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5(1).

  18蒋新松.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系统技术的新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沈阳,1995.

  19 蒋新松.拟实制造.第四届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学术会议(CIMS-CHINA96),1996,5.

  20蒋新松.未来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机器人,1996,18(5).

  21 蒋新松主编.《机器人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龙山百科网 » 蒋新松 简历(蒋新松的故事)及资料详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日

09/08

蒋新松 简历(蒋新松的故事)及资料详述

个人资料蒋新松已故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男,

登录

记住我

注册